找到相关内容147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非因明公案逻辑--对一段话头的分析

    (又名五阴)之中识蕴(识阴)的别名,由与真如本体相对的无明造作而成。部派佛教则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了心的地位,认为心有真心、妄心之别,妄心的定义与原始佛教同,真心指的就是真如本体。而大乘佛教则更进一步,为了在八识中,区分出具有特殊地位的第八识--阿赖耶识(此识不同于前七识,并非是人类感知的作用,而是这一切的根源,也称唯识种子、藏识,其实就是真如的体用,所谓识非识也),把以前的“妄心”专名为“念”或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00638640.html
  •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叫实相?一实相印?  答: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,也叫作真如、圆觉,自性……等等。当我们依法实践,妄心逐步息下后,真实之相便得现,“一实相印”是“三法印”的综合和深化。十三、什么叫“诸法实相... 答:“三界唯心,万物唯识。”说明众生流转六道,都是生灭妄心所造成。所以这个心,是指集起的妄心。《华严经》说:“心如工画师,造种种五阴,一切世间中,无法而不造。”从总的来说,世间、出世间“十法界”的四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439233.html
  • 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

    成对象者只有无明妄心,即此妄心,方能观三谛之妙理。山外派则主张“真心观”,认为观道之要点在依妙解而定妙行,妙解乃理解圆融三谛三千之圆理,妙行是实行圆妙之三观;由妙解而得妙行,即无真妄之别,亦即依妙解而得实相三谛之理心,须视此一理心为观法之直接对象,此理心(一心、一念)并非妄心妄念之一心,乃灵知自性,是不思议境。就其宗旨,山家派主张理事一体,无论理造之三千或事造之三千,皆为&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0841591.html
  • 《起信论》与禅宗思想

    能取现识所现境界的智相。“起念相续”是依能取境界的智相,于所取境界生起各种念头的相续相。这五种相辗转相生,因此叫做“意”。此“意”又有五种名称。一者名为“业识”,即依止根本无明的力量,使“不觉” 妄心...3:“一者无始生死根本者,即根本无明。此是妄心,最初迷一法界不觉忽起而有其念,忽起即是无始。如睛劳华现,睡熟梦生,本无元起之由,非有定生之处,皆自妄念非他外缘,从此成微细业识,则起转识转作能心,后起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546913.html
  • 世出世间法

    无始无终,受生灭者,即是妄心,不受生灭者,即是真心。如何是妄心妄心对境而生,离境即如龟毛兔角。真心离境,仍自独存。《金刚经》说︰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即是离境,仍能生心。古德说︰“不与万法为侣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947653.html
  • 千载寂寞荷泽禅

    妄心”而北宗作品中称“妄念”。这并不是用词习惯的不同,而代表了根本见地上的差异。北宗认为,此一心中,有染有净,染是妄念,净为真心,以拂尘看净为修持。而南宗则认为,只此未了之心,当体即是真心,然迷时...的是妄心。神会认为,既然未悟时全心皆妄,那么无论如何造作都是南辕北辙,无异于趋九层之台而登土堆胡冢,无法得见本性反成法障。由是,神会以“不作意”,即摈弃对妄心的执著,作为禅法的关键。神会语录中写道:(...

    聂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5350272.html
  • 临济思想胳索(中)

    心之体性为一,心之相用有二——一真心,二妄心。真心即本心,即第一义心,即“涅槃 妙心”;妄心即染心,即散心。真心者,历历孤明,始念常现,物来即应。慧能所谓“恩则亲养父母,义刚上下相怜”(犹孟子所谓四端...散心。   总之,任持第一义心(真心)。任持者,无着谓之“不失,慧能谓之“护念”、“不易”,南岳谓之“修证即不无”。任持第一义心,以摄伏散心(妄心)为入德之门,所谓摄妄归真是也。摄伏散心,《金刚》谓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0953491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的内容

    经文是:「了达于三界,但从贪心有,知十二因缘,在于一心中,如是则生死,但从心而起,心若得灭者,生死则亦尽。」(大正九,五六○上)这是说,三界原是虚妄心的显现,十二因缘亦在此妄心之中,若能知道十二因缘构成的生死流转是从妄心而生起的话,便当灭此妄心,妄心若灭,生死亦尽。三界生死既是唯心缘起,出离三界而成就佛果,亦是依此妄心处著力,妄心灭尽时,清净真心现前,因此在〈夜摩天宫品〉要说:「若人欲求知,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75255843.html
  • 我所认识的‘无量寿经’

    是非人我,就是妄心。为何如此说呢?因为清净自性的本体无我、无相、无念,一切是非人我没有落脚处,而妄心正是佛陀弟子要不断努力舍弃的东西。我们无始劫来常随妄心,以致多生多劫日日与烦恼为伍,自己的真心早已...真面貌,反而把这些严重扭曲的境相,当做无可辩驳的事实,将这些错误的认识,作为自己生活的依据,因而与宇宙人生的真相越离越远。   所以自己的真性不因妄心而有缺损,外界的境缘亦如是,无有好丑分别。《华严经...

    李晓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5362398.html
  • 宗教互通(中)——谈佛学研究涉及的几个问题

    宗教互通(中)——谈佛学研究涉及的几个问题  科学的重心在物,其特点是以我为中心,一味向外。科学的目标是要征服自然、战胜自然,以对外物的索取来满足自己。而佛教重在心,不管是真心也好,妄心也罢,一切都...在于自我欲望的满足。总之,科学的立场导出其方法论是人物相离、主客对立的。  佛教所重在心,不管是真心也好,妄心也罢,一切都从心上著力。佛教通过治心来完成自我人格的圆满,对于存在的把握走的完全是一条自内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0165029.html